mpls出现的背景:
在90年代中期,当时路由器技术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主要表现在转发效率低下、无法提供QOS保证。原因是:当时路由查找算法使用最长匹配原则,必须使用软件查找;而IP的本质就是“只关心过程,不注重结果”的“尽力而为”。
ATM网
1面向连接,有N2 问题 2靠链路层选路,基于VPI/VCI或标签 3有阻塞通知与信元丢失优先级指示 4业务质量有保证,可保证实时业务 5网络ATM化进程的重新定位 6Ip转发是根据ip头的目的地址查找路由表, IP网 1无连接,无N2 问题 2基于网络层选路,基于IP地址 3无业务量控制与阻塞控制 4业务质量无保证信奉维美主义的ATM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复杂的心法与招式导致没有任何厂商能够完全修练成功,而且无法与IP很好的融合。在与IP的大决战中最终落败,ATM只能寄人篱下,沦落到作为IP链路层的地步
屏弃了繁琐的路由查找,改为简单快速的标签交换 将具有全局意义的路由表改为只有本地意义的标签表
MPLS将自己定位于2.5层
MPLS中的术语:
LSR:Label Switch Router
LER:Label Edge Router
LSP:Label Switch Path
MPLS工作示意图
MPLS优点:
以短的、固定长度的标签代替IP头作为转发依据,提高转发速度
IP与ATM更好地结合
提供增值业务,同时不损害效率:
1.×××
2.流量工程
3.QOS
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将具有相同特性的报文导入到同一条LSP
NHLFE(Next Hop Label Forwarding Entry):描述标签操作 下一跳 标签操作类型:push/pop/swap/null 链路层封装类型等 FTN(FEC to NHLFE):将FEC映射到NHLFE ILM(Incoming Label Map):将MPLS标签映射到NHLFE
标签分配模式 DoD :downstream-on-demand 上游向下游申请标签映射信息
DU: downstream unsolicited LDP建立后下游向上游主动发放标签信息 标签控制模式 有序 只有收到下游返回的标签映射消息后才向其上游发送标签映射信息 独立 不管有没有收到它的下游返回的标签映射信息都立即向其上游发送标签映射信息 标签保持方式 保守模式 只保管下一跳邻居的标签,丢弃所有非下一跳邻居发来的标签 自由模式 保留所有邻居发来的标签
常见的搭配1 DoD + 有序 + 保守
优缺点:
1.比较容易控制标签的使用和LSP的建立
2.ATM/FR帧模式只能使用DoD方式
常见的搭配2 DU + 有序 + 自由
优缺点
1.浪费标签资源
2.会建立一些无用的LSP
3.分支处需要标签合并(merge)
4.LSP的建立迅速、可靠
标签转发表
注意事项:
标签转发表中的IN和OUT,是相对于标签转发而言,不是相对于标签分配的IN和OUT:
入标签是我分给别人的,出标签是别人分给我的
我分配的标签是给别人用的,我不会添加到报文中
MPLS基本配置:
1.指定LSR的ID
在配置其他MPLS命令之前,必须首先为LSR配置ID。ID一般采用IP地址的格式,并且要保证域内唯一 PE1(config)# mpls lsr id A.B.C.D 2.激活LDP协议 PE1(config)# mpls ldp 3.互连接口使能LDP协议 PE1(config-if-Serial0)# mpls ldp enable举例:
配置步骤:
配置接口的ip地址
配置ospf协议
配置MPLS LDP